【导读】2025年8月26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沪建规范〔2025〕10号),该政策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0年6月30日。
2025年8月26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沪建规范〔2025〕10号),该政策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0年6月30日。作为推动本市建筑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份文件聚焦当前招投标环节中的痛点与难点,从资格审查、评标机制、技术应用、监督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系统性改革措施,标志着上海在建设工程领域迈向更加公开、公平、智慧化的新阶段。
一、精准施策:优化资格预审与评标办法
新政策首先对资格预审机制进行了细化和优化。明确施工总承包合同价达5000万元以上、专业工程达3000万元以上或技术复杂的项目可采用资格预审,并强调计算金额时应扣除暂列金额及专业工程暂估价,避免虚高门槛。值得关注的是,为防止关联企业“围标”现象,规定同一企业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企业通过资格预审的不得超过3家,且通过数量不少于9家;当申请人少于10人但不低于7人时,则全部合格,体现了灵活性与竞争性的平衡。
在评标办法方面,政策区分不同项目类型实施差异化策略。经评审的合理低价法适用于所有标段,而有担保的澄清低价法则适用于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采用总价合同的项目,强化了履约保障。综合评估法则设定更高门槛,需满足“技术复杂”“合同额超1亿元”或“市/区级重大工程”三项条件中的至少两项。此外,合理低价法中的报价下浮率调整为1%~4%,为企业留出更合理的利润空间,有助于遏制恶性低价竞争。
二、科技赋能:推行智能暗标与智慧辅助评审
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招投标流程。政策明确提出推行“施工招标智能暗标评审”,即在技术标评审中利用AI技术自动识别并屏蔽中的投标人标识信息,实现真正的“盲评”,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确保评审公正性。
同时,试行“智慧辅助评审”机制,通过大模型智能体对投标文件进行自动化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否决条款情形。若系统提示存在风险,投标人可在24小时内在线澄清,相关结果提交评标委员会最终裁定。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评标效率,也增强了过程透明度,构建起“机器初筛+人工复核”的双重把关机制,有效防范错判漏判。
三、严控风险:建立异常低价甄别与全过程监管体系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超低价中标”导致项目质量隐患问题,新政建立了“异常低价甄别机制”。招标人可在定标前对第一中标候选人发起澄清要求,若其无法证明报价合理性,可取消其中标资格。此举赋予招标人更强的风险防控能力,有利于引导企业回归理性报价,维护工程质量和安全底线。
在开评标场所管理上,强调标准化建设,要求保存不少于两年,确保交易全过程可追溯。同时推广分散评标、实行评标专家与代理机构动线隔离等措施,强化现场秩序与保密管理,杜绝串通评标行为。
四、规范行为:加强主体管理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政策还对招标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提出更高要求。不良代理行为将在平台公示,监管部门将加大事中事后检查力度。对于评标专家,将依托大数据系统生成评审行为分析报告,发现异常将启动核查程序,并完善劳务报酬标准,提升专家履职积极性与规范性。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新政明确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参与,鼓励以整体预留或设置专门标段的方式,面向中小企业招标。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也为中小建筑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体现了政策的包容性与社会责任感。
五、打造透明高效智慧的招投标新生态
总体来看,《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是一次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制度升级。它既回应了市场主体关切,又顺应了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规则重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建设工程招投标环境。随着政策落地实施,预计将显著提升上海建筑市场的运行效率与治理水平,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