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10月23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印发《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导则》(沪建综规〔2025〕540号),标志着上海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兼顾生态功能与城市美学的关键一步。
2025年10月23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印发《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导则》(沪建综规〔2025〕540号),标志着上海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兼顾生态功能与城市美学的关键一步。这份于10月30日对外公开的政策文件,不仅是对《本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24〕3号)的深化落实,更是一次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生态景观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旨在让上海的城市空间既“会呼吸”,又“有颜值”。
政策背景:从“能用”到“好用好看”的升级需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海绵城市已成为提升城市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海作为超大型沿海城市,面临着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暴雨内涝等多重挑战。为此,市政府于2024年出台《本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虽然具备良好的雨洪管理功能,但在景观设计上往往较为单一、甚至显得“突兀”,与周边环境融合度不高,影响了市民的视觉体验和使用意愿,降低了公众对这类生态设施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导则》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就是解决“功能”与“美观”的割裂问题,推动海绵设施从“能用就行”向“好用、好看、好融入”全面升级。
导则核心:统一景观美学与雨洪管理的双重标准
《导则》由上海市住建委制定并印发,要求各相关单位在海绵设施的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参照执行。其最大亮点在于,首次系统性地将景观美学标准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体系,实现了“生态功能”与“视觉美感”的统一。
具体而言,《导则》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指导:
植物配置指南:推荐适合上海气候、兼具良好雨水净化能力和高观赏价值的乡土植物品种,指导设计师如何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季相变化来提升海绵设施的景观层次。
材料与铺装设计:对透水铺装的材质、颜色、纹理提出美学要求,使其不仅满足透水性能,还能与周边道路、广场的风格协调统一,避免“补丁式”的视觉效果。
空间形态与布局:指导如何将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等设施巧妙地融入公园、绿地、道路、居住区等不同场景,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孤立的“工程构件”。
公众参与与体验设计:强调在保障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增加座椅、步道、科普标识等人性化设施,鼓励市民亲近、了解海绵设施,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通过这些具体而细致的指导,《导则》为设计师、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评估的“工具包”,确保未来的海绵城市项目在满足严格技术指标的同时,也能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加分项”。
深远意义:提升城市品质与市民幸福感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导则》的发布,其意义远超一份技术文件本身。它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过去偏重“硬设施”、“大工程”,转向更加注重“软环境”、“微更新”和“人的感受”。
它有助于提升市民对生态建设的认同感。当市民漫步在公园或小区里,看到的不再是简陋的排水沟或光秃秃的蓄水池,而是四季有景、花木扶疏的雨水花园时,他们更可能理解并支持海绵城市的理念,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它推动了城市空间的精细化治理。将景观设计前置并融入建设全过程,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开始用更综合、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基础设施项目,追求功能、美学、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的最大化。
它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上海样板”。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在平衡高密度开发与生态保护方面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这份《导则》的出台,很可能引发其他城市跟进,推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的新阶段。
可以预见,随着《导则》的落地实施,未来的上海街头,将涌现出更多既“智慧”又“美丽”的绿色空间。它们不仅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全阀”,更是市民休闲游憩的“新客厅”,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