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福建省通过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和"静夜守护"专项行动,创新城乡治理模式,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又有效解决噪声扰民等民生问题,构建和谐宜居环境。
近年来,福建省在城乡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创新,通过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和"静夜守护"专项行动双轮驱动,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又有效解决噪声扰民等民生问题,构建和谐宜居环境。
闽台乡建乡创:两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福建省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晋江市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聚焦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侨乡特色、产城人融合发展等亮点要素,聚力打造"晋江滨海新城镇、闽台融合样板县"。
在组织保障方面,晋江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市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专班,镇村层面对应成立工作小组,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体系。同时,出台《晋江市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晋创业就业实施意见》等文件,吸引超800名台湾青年人才来晋就业、创业、实习,为深入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自2020年以来,晋江市共引进15支台湾团队为13镇22村(社区)开展设计、策划"陪护式"服务,签订闽台乡建乡创项目陪护式服务合同30个,策划项目450个,总投资额约3.5亿元。
在项目实施上,晋江市按照"统一谋划、统筹推进、由点及面、示范带动"的思路,择取"三镇五村"作为示范片区,围绕8个方面24项内容开展创建工作,共策划实施项目75个,分两年实施,计划总投资3905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晋江市探索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乡贤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吸引更多台企和海外侨胞资金。塘东村发挥港澳侨台优势资源,2024年以来累计筹措资金1400万元投入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中。
在文体旅融合发展方面,晋江市实施"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策略。项目实施以来,5个示范村共修缮
6栋,盘活闲置资产20处。塘东村对蔡维祥进行加固修缮,活化利用为"塘东南音练团室"“塘东故事馆”,成为展示塘东村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静夜守护:创新治理解决噪声扰民
噪声污染是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热点之一。自2021年起,福建省多部门联合开展"静夜守护"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建筑施工、社会生活、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夜间噪声扰民问题。经过持续治理,各渠道噪声投诉量较整治前下降约30%。
针对建筑工地噪声问题,厦门市思明区某安置房项目建立了噪声防控"四方责任"机制,城市管理、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督导。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牵头成立执法部门、建设工地、街道社区参与的共建领导小组,协商解决噪声、粉尘扰民问题100余个。
福建省实施"轻微问题劝导整改、突出违法刚性惩戒"机制,处理问题不搞"一刀切"。2021年以来,累计口头劝导和责令整改12.7万次,行政处罚1.3万次,公开曝光典型案例200余起。
针对广场舞噪声问题,龙岩市武平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创新做法,精准定位28处广场舞热门场地,科学规划"健身课表",制定《广场舞温馨公约》,明确60分贝是"白天快乐线"、50分贝是"夜晚温柔线",这一标准成为武平广场舞参与者的一致共识。
为破解噪声"取证难"问题,福建编制《重点领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管理工作指南》,初步建成噪声监测网络。全省布设工业企业、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各10318个、2018个、570个;住房城乡建设、交通等部门在敏感点位建设
2万多米;公安部门试点安装"声呐雷达"设备17套,自动抓拍违禁鸣笛车辆。福建省的创新实践表明,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相结合,既能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又能切实解决民生关切,为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