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11月11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关于征集2026年度广东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面向全省各相关单位公开征集2026年度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项目建议。此举旨在完善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标志着新一轮地方技术规范布局全面启动。
2025年11月11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关于征集2026年度广东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粤建科商〔2025〕320号),面向全省各相关单位公开征集2026年度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项目建议。此举旨在完善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标志着新一轮地方技术规范布局全面启动。
一、紧扣国家战略与广东实践,明确重点支持方向
本次标准征集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紧密围绕国家和广东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与现实需求。通知明确提出,申报项目应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好住宅”“绿色低碳”“数字家庭”“城市更新”“城市体检”等核心任务。
具体支持领域涵盖多个前沿与民生关切方向:包括乡村振兴、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BIM/CIM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城市综合管廊、污水垃圾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市政设施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老旧小区改造、未来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抗震防灾、智能建造、智慧检测、新型建筑工业化以及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好房子”被多次强调,反映出广东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着力提升住宅品质,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期待。
二、严把申报门槛,确保标准科学性与可实施性
为保障地方标准的技术先进性、实用性和权威性,通知对申报主体和项目条件设定了严格要求。
主编单位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并实际承担过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或科研任务。主编人则需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熟悉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制流程。
申报项目必须满足五大硬性条件:一是相关技术已有生产和建设实践经验;二是科研成果已通过鉴定或实践验证,具备推广条件;三是不得与现行国家或广东省标准重复或冲突;四是已形成标准初稿或草案;五是参编单位和编制经费已落实,且参编单位需具备地域和专业代表性。
这些要求有效避免了“为立项而立项”的形式主义,确保每一项标准都能真正落地、指导实践。
三、规范申报流程,全程线上办理提效率
本次征集工作全面依托“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
申报流程分为两步:主编单位先在线填报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申请表,经第一主编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所有参编单位公章后,扫描为PDF上传;同时需提交标准草案、专利说明、汇总表等材料。随后,主编单位账户需再次登录审核确认,方可完成申报。
这种“线上填报+电子签章+集中审核”的模式,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增强了过程透明度,体现了广东在政务服务数字化方面的领先实践。
四、标准引领未来:为城乡建设注入技术驱动力
工程建设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技术法规”,是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环保和效能的基础。此次征集不仅是例行工作,更是广东主动塑造未来城乡建设技术路线的关键举措。
通过制定一批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的地方标准,广东将在智能建造、绿色低碳转型、城市韧性提升等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例如,在“数字家庭”和“CIM平台”方面制定标准,将加速智慧城市底层架构建设;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出台规范,有助于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而针对“好房子”的标准,则可能涵盖健康住宅、适老化设计、全装修质量控制等细节,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
可以预见,2026年发布的新一批地方标准,将成为广东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引擎”。
此次标准征集工作既是技术规范的更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它释放出明确信号:广东正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以制度创新支撑现代化城乡建设,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绿色的岭南城乡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