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盾柱木是用于临时支护的硬质木材构件,常用于基坑、隧道或巷道开挖时提供竖向支撑。通常选用杉木、松木等顺纹强度高、节疤少的原木加工而成,具有成本低、易加工、适应性强等特点,但存在易腐、易燃、耐久性差等局限,多用于短期或小型工程,并需符合相关木材强度与防腐标准。
盾柱木是用于临时支护的硬质木材构件,常用于基坑、隧道或巷道开挖时提供竖向支撑。通常选用、等顺纹强度高、节疤少的原木加工而成,具有成本低、易加工、适应性强等特点,但存在易腐、易燃、耐久性差等局限,多用于短期或小型工程,并需符合相关木材强度与防腐标准。
一、盾柱木的力学性能与结构特点
盾柱木通常选用强度高、纹理直、节疤少的硬质木材(如杉木、松木或落叶松)制成,截面多为方形或矩形,常见尺寸为150×150mm至250×250mm。其核心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以优质杉木为例,顺纹抗压强度可达10–15MPa,抗弯强度约为15–20MPa,虽远低于钢材(Q235钢抗压强度约235MPa),但在短期荷载作用下足以承担局部支撑任务。
结构上,盾柱木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现场适应性。其端部常加工成榫卯或斜面,便于与其他构件(如横梁、挡板)连接;同时,木材本身具备一定弹性,可在轻微变形后恢复,对地层微小位移具有一定缓冲作用。然而,盾柱木也存在明显缺陷:易受潮腐朽、防火性能差、长期承载能力下降快,且力学性能离散性大,需严格选材与防腐处理。
二、盾柱木的现场安装与拆除施工流程
在深基坑或隧道开挖过程中,盾柱木通常作为竖向支撑构件,配合横向挡土板或钢梁使用。其典型施工流程如下:
1.测量定位:根据支护设计图纸,在开挖面确定盾柱木的布设位置与间距(一般为1.0–2.0m)。
2.基础处理:在柱底铺设混凝土垫层或,防止沉降和木材直接接触潮湿土壤。
3.立柱安装:将预制好的盾柱木垂直竖立,通过楔形木块或可调螺杆进行初步固定,并用水平仪校正垂直度。
4.横向连接:安装横撑或挡土板,与盾柱木通过、U型卡或连接,形成整体支护体系。
5.监测与调整:施工期间需定期监测柱体变形、裂缝及基础沉降,必要时进行加固或更换。
6.拆除作业:主体结构完成后,按“自下而上、对称均衡”原则逐步拆除,避免局部失稳。拆除后的木材若状态良好,可经防腐处理后重复利用。
需特别注意的是,盾柱木严禁用于高地下水位或长期浸水环境,且必须远离明火作业区。
三、盾柱木与其他支撑体系的优缺点比较
与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相比,盾柱木具有以下特点:
优点:
成本低:木材价格远低于钢材,尤其适用于小型或临时工程;
施工快捷:无需焊接或大型吊装设备,人工即可完成安装;
适应性强:可现场裁剪、修整,适用于不规则断面或狭窄空间。
缺点:
耐久性差:易腐、易燃、易虫蛀,使用寿命短(通常不超过6个月);
承载力有限:无法承受大跨度或高荷载工况;
质量不稳定:天然木材存在节疤、裂纹等缺陷,力学性能波动大;
环保争议:大量使用可能涉及森林资源消耗,不符合绿色施工趋势。
因此,在城市地铁、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标准项目中,盾柱木已基本被钢支撑取代;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应急抢险或偏远地区工程中,仍有其应用价值。
四、盾柱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要求
我国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对盾柱木的使用有明确限制和指导。例如: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虽未专章规定木材支撑,但在第8.1.3条指出:“临时支撑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木材应干燥、无腐朽、无严重缺陷。”
《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规定了木材的强度等级划分(如TC13、TB17等),并要求用于承重结构的木材含水率不应大于18%。
行业实践普遍要求盾柱木须经防腐处理(如涂刷、CCA防腐剂),且不得用于一级基坑或重要公共建筑的永久支护。
此外,施工单位需建立木材进场验收制度,对每批次盾柱木进行外观检查和抽样强度测试,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盾柱木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一种传统支撑材料,虽在现代工程中地位逐渐边缘化,但在特定场景下仍具实用价值。合理选用、规范施工、严格监管,是发挥其优势、规避风险的关键。未来,随着复合木材、工程竹材等新型绿色建材的发展,盾柱木或将被更高效、环保的替代品所取代,但其在工程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