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发布了《关于公布2025年度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注册造价工程师“双随机”检查结果的通知》(浙建站市〔2025〕14号),对全省55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其执业成果进行了全面质量抽查。此次检查旨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
近日,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发布了《关于公布2025年度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注册造价工程师“双随机”检查结果的通知》(浙建站市〔2025〕14号),对全省55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其执业成果进行了全面质量抽查。此次检查旨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检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成果合格,但仍有部分企业在质量控制、过程管理、档案规范及人员继续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本文将从检查背景、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及行业启示四个维度,深入解读此次“双随机”检查的核心内容与政策导向。
一、“双随机”检查:聚焦风险企业,覆盖全过程成果
本次检查严格遵循“双随机、一公开”原则,重点抽取了三类高风险企业:上年度信用档案存在不良记录的、执业过程中出现重大差错的、以及近三年未被抽检的企业。共随机选取55家企业,每家提供一个在2024年度内完成的工程造价咨询项目作为样本进行评审。项目类型涵盖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及全过程咨询等多个阶段,专业领域包括、、、和等。
检查依据为《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评价导则(试行)》,通过专家集中评审方式,对企业自评材料、项目档案原件及过程资料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结果显示:49个项目成果合格,4个不合格,另有2家企业因2024年未出具任何咨询成果而未纳入成果评价。这一结果既体现了浙江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整体稳健,也暴露出部分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和合规执业方面的薄弱环节。
二、六大突出问题:暴露行业共性短板
通报详细列出了受检企业在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六大类典型问题:
1.质量管控机制形同虚设:部分项目三级复核流于形式,复核人与编制人为同一人,复核意见空洞无实质内容;成果文件签章不全,缺少负责人签字或企业公章。
2.成果文件规范性不足:编审说明缺失关键要素如价格取定依据、核增核减分析;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清,工程量计算规则错误,甚至出现重复计价或漏项。
3.过程控制严重缺失:缺乏现场踏勘记录、业务小结、数据处理过程等核心过程文件;材料询价仅联系单一供应商,无价材料定价无依据、无确认。
4.档案管理混乱:档案未编页码目录,缺少计算稿、招标文件等必要附件;电子存档仅有扫描件,无可编辑版本,部分文件缺页。
5.合同与制度执行不到位:合同条款模糊,未明确计价依据与人员配置;内部管理制度未正式发文,保密、借阅等配套制度缺失。
6.注册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滞后:部分人员未按规定完成年度继续教育,影响执业能力更新与合规性。
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企业仍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粗放管理模式,未能适应当前工程造价行业向标准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要求。
三、整改要求明确:推动制度落地与能力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浙江省造价管理总站提出了六项具体整改要求:
强化三级复核制度,严禁编制与审核岗位混同,确保复核意见可追溯、可闭环;
提升成果文件规范性,清单编制须精准描述项目特征,定额套用应严格区分专业类别;
完善过程资料管理,建立“多方询价–过程留痕–确认归档”的无价材料定价机制;
健全内部制度体系,正式发布质量与档案管理制度,配套完善保密、库房管理细则;
开展专项培训,重点纠偏措施费计取、工程量核减等高频错误;
落实继续教育义务,造价工程师须通过指定平台按时申报学时,持续更新知识结构。
这些要求不仅具有针对性,更体现了监管部门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过程引导”转变的治理思路。
四、行业启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次“双随机”检查结果的公布,释放出明确信号: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已进入强监管、重质量的新阶段。企业若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摒弃低价竞争、流程简化等短视行为,转而构建以质量为核心、以合规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同时,浙江省通过数字化平台(如继续教育系统、信用评价系统)实现对企业和人员的动态监管,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浙江经验”。未来,随着BIM技术、大数据造价、全过程咨询等新业态的发展,工程造价行业对专业性、规范性和协同性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2025年度“双随机”检查不仅是对过去一年执业质量的一次体检,更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唯有主动对标规范、补齐短板、提升内功,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守门人”与“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