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8日,广州——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今日发布《关于贯彻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及九项专业工程工程量计算标准的实施意见》(粤标定函〔2025〕24号),明确自2025年9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及九项专业工程工程量计算标准。
2025年8月28日,广州——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今日发布《关于贯彻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及九项专业工程工程量计算标准的实施意见》(粤标定函〔2025〕24号),明确自2025年9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及九项专业工程工程量计算标准(以下简称“2024版清单计价计算标准”)。这一新规的出台,标志着广东工程造价管理进入精细化、规范化新阶段,对建设、施工、设计、咨询等各方主体将产生深远影响,被视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新规核心内容:六大方面规范计价行为
此次《实施意见》从清单适用、限价发布、清单编制、工程计价、合同约定、结算管理等六大维度,对工程计价活动进行了系统性规范,旨在解决当前计价实践中存在的模糊地带和争议问题。
1.强化国有投资工程监管,筑牢公共资金安全防线
新规旗帜鲜明地指出,使用财政或国有资金的建设工程(国有投资工程),其施工发承包及实施阶段的全部计价活动必须严格遵循2024版清单计价计算标准。这一强制性要求,凸显了政府对公共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决心。通过统一、规范的计价规则,确保每一笔公共资金的使用都有据可依、清晰透明,从源头上防范工程造价虚高、套取资金等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高效运行。
2.最高投标限价“阳光化”,打破信息壁垒促公平
针对以往最高投标限价(俗称“拦标价”)仅公布总价导致的“黑箱”质疑,新规实施“阳光化”操作。招标人不仅需公布总金额,还必须公开分部分项工程、措施项目、其他项目、增值税等四大费用的合计金额,并单独列出、暂列金额、专业工程暂估价的具体数额,以及的详细组成。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招标信息的透明度,使所有投标人能在更充分、对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竞争,有效遏制了围标串标、信息不对称等市场乱象,真正实现了“阳光交易”。
3.招标清单编制更精细,源头把控项目质量
材料来源清晰化:新规要求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必须区分“承包人提供材料”、“发包人提供材料”和“材料暂估价”三类,并在项目特征中明确描述。这不仅避免了结算时的扯皮,也促使发包人提前明确范围,加强供应链管理。
措施项目归属合理化:对于护坡、基坑支护等技术性强、通常由发包人决策或提供专项方案的措施项目,允许其列入分部分项工程清单,责任更清晰。而安全生产措施费则被强制要求单独列项,且明确为“不可竞争费用”,其金额必须符合《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且费用中已包含安全生产责任险保费。这从根本上保障了安全投入,杜绝了“安全费打折”的现象。
取消“赶工措施费”清单:招标阶段不再单列赶工措施费,投标人的报价被视为在合同工期内完成工程的全部费用。赶工费用仅在实际施工中,因发包人提出赶工要求时才另行计算。这有效避免了投标人为中标而虚报赶工费,或发包人利用此条款规避合同工期责任。
4.计价规则更清晰,风险分担更可控
综合单价内涵更丰富:新规明确,综合单价应涵盖完成清单项目所需的一切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工期与定额工期的差异成本、施工降效、一定范围内的物价波动风险等。这要求投标人在报价时必须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成本测算,推动报价回归真实价值。
措施项目“总价包干”:措施项目费用采用总价包干模式,被视为承包人完成全部工程所需措施的总费用。中标后,原则上不因工程量调整、清单缺陷或物价波动而调整,结算时仅在“非承包人原因导致措施方案实质性变化”时才可调整。这一规定强化了投标方案的严肃性和完整性,也明确了风险边界,避免了“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套路。
发包人供料处理规范:发包人提供的不计入综合单价,承包人仅计取;若不由承包人安装,则不列清单项目。这彻底厘清了甲供材的计价逻辑,防止了重复计价和争议。
5.合同约定防“霸王条款”,风险划分有据可依
新规明确禁止在合同中使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包括但不限于”等模糊语句来约定风险范围,体现了对合同公平性的维护。同时,清晰界定了合同基准日(招标工程为投标截止日前28天)作为风险划分的分水岭。此前的风险由投标人在报价中消化,此后发生的、符合合同约定的风险(如异常波动)则由发承包双方按约定分担,实现了风险的合理转移。
6.加速结算,推行过程结算,破解“结算难”顽疾
针对行业长期存在的“结算难、周期长”问题,新规提出有力举措:
鼓励中标后重计量:国有投资工程可在合同签订后30天内对中标总价进行重计量复核,及时发现并修正工程量清单缺陷。
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发承包双方在施工过程中,仅对法律法规变化、工程变更、新增工程、索赔等调整事项进行计量计价,实现“干一项、结一项”。
简化竣工结算:最终的竣工结算将基于过程结算成果,仅对措施项目、总包服务费、物价变化等剩余事项进行汇总,大幅缩短结算周期。新规还配套发布了《工程量清单竣工结算汇总表》,为结算提供了标准化模板。
影响与趋势: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业内专家分析,此次新规的实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管理理念和市场生态的深刻变革,将对广东乃至全国工程建设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和明确趋势:
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公平性:从限价公开到清单细化,新规构建了全链条的信息公开机制,使得招投标、合同履行、工程结算等环节更加阳光透明,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参与竞争。
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推动管理精细化:新规对发包人、承包人、造价咨询单位的责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明确和压实。发包人需对限价的准确性负责,承包人需对措施方案的完整性和报价的合理性负责,咨询单位需提供专业、客观的计价服务。这将倒逼所有参与方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专业化运营。
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协同:精细化的计价要求,必然依赖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工具。例如,准确的工程量计算、材料价格指数的应用、过程结算的管理,都离不开数字化平台的支持。新规将加速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设计、施工、造价、运维等环节的协同。
化解“结算难”顽疾,保障产业链稳定:通过推行过程结算和简化竣工结算,工程款支付将更加及时,有效缓解了施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保障了建筑工人工资的按时足额支付,维护了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引导市场良性竞争,回归价值创造:取消“赶工费”、明确风险范围、强化安全投入等规定,将引导企业从过去“拼低价、赌风险、打擦边球”的恶性竞争模式,转向依靠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提升和品牌信誉等核心竞争力进行良性竞争,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全国提供“广东样板”:作为经济大省和建筑业强省,广东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紧密结合国家新标准,又针对地方实际进行了创新性细化(如措施项目总价包干、过程结算推广等),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望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广东样板”。
广东此次发布的工程计价新规,不仅是对国家新标准的贯彻落实,更是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的深化和细化,是一次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规范、透明、可控、高效。随着2025年9月1日的正式施行,广东的工程建设市场将迎来一次深刻的规则重塑和生态优化。这不仅是对行业参与者的挑战,更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相关企业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学习培训,调整内部流程与计价策略,积极拥抱变化,方能在新的市场规则下赢得先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建筑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