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山东省多地聚焦城市功能提升,通过优化基础设施,为市民游客创造便捷出行环境。济南推进无障碍绿道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青岛北站完成交通改造提升工程,二者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高效、舒适、有温度的城市生活空间。
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基础设施的人性化、便利化水平成为衡量城市温度的重要标尺。近期,山东省济南市与青岛市相继在城市交通与公共空间建设方面推出创新举措,为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提供了生动实践。
济南市聚焦特殊群体需求,在多个景区和公园推进无障碍绿道建设,并打通绿道与公交站点等城市交通节点之间的断点,实现绿道与公共交通网络的无缝衔接。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行动不便群体的日常出行,也体现了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专家指出,无障碍绿道不应仅是独立的休闲通道,更应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在规划中需加强与交通系统的协同,设置规范的坡道、扶手及清晰引导标识,合理布局共享单车停放点,提升可达性;同时,沿线应配套便利店、医疗急救站、公共卫生间、休息亭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集休闲、健身、服务于一体的贴心空间。
此外,绿道建设还应注重与城市文化景观融合,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通过文化雕塑、历史展板、主题花园等形式,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内涵的城市文化绿廊,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城市的温度与底蕴。
与此同时,青岛北站交通改造提升工程于近日通车试运行,成为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的又一典范。该项目通过对西广场局部路口实施“微改造”,将壶关路调整为南向北单行,与周边道路形成单向疏解环路,显著提升通行效率——关键路口通行能力达原来的2.5倍。站前落客区扩容至六车道三排,落客能力提升50%,并设置网约车专用停车场,优化公交、出租与社会车辆停车布局,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高效换乘。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同步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增设电子围栏、交通监控、限时违停抓拍和人行导向标识系统,实现智慧化运行。从开工到国庆节前完工,仅用10天便完成多项关键工程,展现了青岛多部门协同推进“补短板、惠民生”项目的高效执行力。
两座城市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慢行系统的无障碍升级,还是交通枢纽的效率提升,核心都在于打破系统壁垒,推动基础设施与交通、服务、文化等功能的深度融合。未来,城市应持续以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为导向,打造更加包容、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让每一位市民和游客都能在城市中畅行无阻,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