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10月13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对外发布《广东省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更新改造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技术导则》),标志着广东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10月13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对外发布《广东省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更新改造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技术导则》),标志着广东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该文件以粤建城〔2025〕234号文的形式印发,旨在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全省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的系统性更新改造提供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技术指引。
一、政策背景:城市更新进入“地下攻坚”新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导致城市地下管网老化、布局混乱、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日益显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路面塌陷、燃气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在安全性和韧性方面的短板。
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持续强调加强城市地下空间治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水平”。此次广东省发布的《技术导则》,正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它不仅体现了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先行意识,也反映出当前城市更新已从“表皮翻新”转向“深层治理”,地下管网的更新改造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二、文件核心: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导则》的出台,填补了广东省在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更新改造领域系统性技术标准的空白。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规范体系。
该导则强调“系统思维”。城市地下管网涉及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个专业领域,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马路拉链”现象频发。《技术导则》明确提出要统筹各类管线布局,推动综合管廊建设,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开挖、资源浪费等问题。
导则突出“安全优先”原则。针对老旧管网存在的泄漏、腐蚀、结构失稳等风险,文件要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优先采用耐久性强、抗震抗压性能好的,并引入智能监测技术,如传感、等,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导则注重“绿色低碳”理念。在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能源利用等方面,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降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通过优化排水系统设计,提升雨水收集与利用效率,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此外,《技术导则》还特别关注“智慧化运维”。要求新建或改造的综合管廊必须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自动巡检、故障诊断等功能,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三、实施路径:从“试行”到“落地”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技术导则》为技术层面提供了明确指引,但其真正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资金投入问题。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工程量大、周期长、成本高,仅靠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求。未来需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如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专项债、基础设施REITs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协调机制问题。地下管网涉及住建、水务、电力、通信等多个部门,以及众多管线权属单位。《技术导则》的实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
公众参与问题。地下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沟通,合理安排施工时序,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的干扰。
然而,挑战背后也蕴藏着巨大机遇。《技术导则》的发布将催生一个庞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市场,带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通过系统性改造,城市的安全性、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广东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四、展望未来:打造城市基础设施治理的“广东样板”
《广东省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更新改造技术导则(试行)》的发布,不仅是广东城市治理的一次重要升级,更可能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未来,随着《技术导则》的深入实施,广东有望形成一套集“标准体系、管理模式、技术路径、投融资机制”于一体的地下空间治理新模式。这不仅将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底线,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总之,地下管网虽“看不见”,却是城市的“生命线”。广东此次发布的《技术导则》,正是以“看不见”的标准,守护“看得见”的安全与繁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